星期五, 12月 01, 2006

寫不成篇的文章

 我記得最早發現起了頭卻寫不下去文章的經驗是在民國85年初的時候,當時正逢市北師100週年校慶,我替柯老師的好友MarnLing的同事林老師寫童書插畫家導讀,所圖的不過是微薄的稿費以及可以搶第一手讀完好幾十本剛空運到的海外作品。

 為了加緊寫作的速度,我用的是多頭進行的方式,也就是說一有了粗略的寫作方向跟想法就先開頭並記下扼要,很像考試回答申論題的作法,然後再回頭把一篇篇細修完成。

 頭先兩、三篇還算順利,最主要的原因是根基立對了方向,所以很容易就開展得枝繁葉茂;後來發現有幾篇至多只能寫出一、兩個段落就下不去了。對於這樣的怪現象,原本我以為是趕工的緣故,但後來交稿之後又試著將那些未完稿段落繼續往下寫,卻幾乎不可能。

 在有了部落格之後,對於許多當天生活上所發生的點滴,都覺得大書特書,但往往因為時間的關係,只能先寫個開頭、記下大要,然後等待空閒時再完成。不巧的是卻又經歷到有些文章就是兜不攏,假如硬是要掰下去,除了讀者會感受到字裡行間的勉強外,內容也很難再擴展。

 我想這或許是另外一項證據,原來語文是個活的有機體(living organism),寫一篇文章就像種棵樹或花,它有可能長成綠蔭、遍開繁花,但也可能半途就枯萎了,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升學考試單篇、固定題目的作文的話,其實真的很不得宜。

星期六, 10月 28, 2006

用了Windows,人生不過是場收納

 在剛開始使用Win95之後,將原本習慣分類的傾向更是發揮到淋漓盡致,因為它在建立folder、挪移檔案上與實體世界中我最愛的文具--hanging folders--有著完全一致的內在表徵,這種「打從心底」的契合讓我與它真是相見恨晚;另外,如果將虛擬的電腦從桌面乃至硬碟都整理得井然有序的話,似乎也能平衡實體世界中亂七八糟的環境。

從前天晚上開始認真的建立第一個部落格
DAVe之後,在累積了為數不過四篇的貼文後,分類的傾向立刻發作,看不順眼其中某一篇,卻又不知道該怎麼擺才能把它放到正確的位置。後來發現原來需要另一個folder來堆棧,於是建立了第二個部落格花花字界;接著想到隨即要進入辦公室生活了,回想過去快有一年的時間跟PJ老在夜裡聊她白天工作上的狗屁倒灶事兒,因此也就預防性地開了第三個關於工作這個部落格,為將來的貼文空著先。

從工作的文件到收發的email,無可避免的或者無可救藥的都用上了自動或人工的分類,這種傾向一定跟Noam Chomsky對於語言本能所打的比方,innate device,有很大的關係,說到底,人類還真是個喜歡收納的物種啊。

星期五, 10月 27, 2006

校正內在的馬表

 九月底時突然想利用空閒的清早去學點兒東西,不過由於受到「學以致用」的毒害已深,還是在語文上打磨或打轉,於是去了台大語言測驗中心做了個分班測驗,十月初開始上課了。

再次進教室是種很有趣的經驗,不過更有趣的是這個課是專開給上班族上的,週一至五每天早上8.00到8.50,起初老師與學生還維持得住賓主盡歡的局面, 但隨著課程的進展,功課越來越重,轉班與缺課的人也開始上升,我也發現作業的時間從半小時增加到兩小時,班上最認真的是一位創投公司的董事長,他說每天至 少得花三小時以上做功課。我們遇上的是一位32歲來自Iowa超認真的老師。

禮拜一因為十點鐘有個面試,心情老定不下來,於是缺了第一堂課。幸好面試的結果雙方都很滿意,要把缺課算成權宜之計也還說得過去,想不到禮拜二早上卻發生很奇妙的變化。原本我預計早起兩個鐘頭寫功課的,結果沒想到當鬧鐘響時,卻開始幻想蹺課的可能性與正當性。

這禮拜的主題對我來說確實很不利,這門課是「新聞英文」,這幾天的焦點是美國職棒的世界大賽,禮拜一是新主題第一堂課,缺課的代價就是擋土牆立刻崩裂。在賴床中掙扎時,突然想到得立刻做出損害控制--今天無論如何得要準時上課。等我起床開了電腦,離出門只剩一個小時,只有盡可能趕工。

邊讀邊寫,突然有股熟悉卻久違的感覺:我發現內在的時間感與外在的目標--趕早出門與完成作業--之間竟然完全吻合,換言之,我將認知能力與後設認知能力發 揮到了極致,那股久違了的熟悉感其實就是合拍中節的高峰經驗。短短一個小時內我完成了功課,盥洗後出門準時進了教室,沒有人看得出來剛剛經歷了一場天人交 戰。

出門上課到下課,我一直處在充沛又雀躍的心理狀態,我想這是一次意外調校內在時鐘的經驗,也發現其實它已經慢了好長的年月。我發現 內在時鐘的度量不是時間,而是速率,最理想的狀況是與外界現實世界的時間正好是1:1,也就不會出現延遲的情形;但通常外在、內在兩者大概都維持在1: 0.9或1:0.8的拖拍狀況,最戲劇化1:0的例子是憂鬱症的病人,他們內在的時鐘應該是停了,所以無論外在的時間怎麼過,就是動彈不得。

今天對過表了嗎?